佛光大学 文化资产与创意学系

:::

传承逾一甲子手工铜锣技艺 林浩贤弃医从工

  • 2018-06-28
  • car网站管理员
[记者林敬伦/宜兰报导]中华文化总会今于宜兰县政府县民大厅举办「匠人魂」系列影片首映会,此次作品以宜兰林午铁工厂为题材拍摄,记录传承逾一甲子的手工铜锣技艺,其中,原本读医学的林浩贤是铁工厂第3代师傅,弃医从工的他表示,为了让这门全台唯一的「匠人」技艺发扬光大、不失传,他一辈子都会坚持做下去。
中华文化总会为记录台湾工业百态及文化创意工作,自去年8月开始推出「匠人魂」系列影片,第9部作品名为「一鸣锣声三代响」,记录宜兰市林午铁工厂传承3代逾一甲子的手工铜锣技艺,今在宜兰县政府举行首映会,宜兰县代理县长陈金德、中华文化总会副会长江春男及宜兰县议员黄定和等人均与会。
林午铁工厂于1949年由林午与哥哥、弟弟一手创立,后由林午的儿子,林烈辉、林烈旗和林烈忠3兄弟接手为第2代,原本铁工厂以制作耕耘机与车床等工具为主,1987年林烈旗3兄弟一起完成北港妈祖庙订制,当时台湾最大的6尺铜锣,铁工厂开始主打制作手工铜锣,1992年,林家为鹿港天后宫打造直径230公分,重400公斤的大铜锣,更被列入金氏世界纪录,铁工厂也因此盛极一时。
但随着时光的推移,制铁产业逐渐没落,林烈旗3兄弟年纪也渐长,这份制作手工铜锣的技艺开始有后继无人的疑虑,所幸林烈旗的长子,32岁中山医学大学医学影像暨放射科学系毕业的林浩贤,愿意「弃医从工」继承家业;林浩贤指出,小时候会在工厂帮忙,对制作铜锣完全没概念,毕业5年后,发现家族的技艺逐渐失传,不想让父亲辛苦保存下来的产业消失,他决定承担起责任,接下传承的棒子。
林浩贤说,他为了将家业发扬光大,现在也在佛光大学文化资产研究所进修,希望继续吸收知识,为保存家业努力,这行虽然钱赚得不多,但他会像父亲一样,一辈子坚持做下去,做到不能做为止,让「匠人」精神一直延续下去。
林烈旗则表示,制作一个铜锣由3个人打铁2000至3000下,一般需要3至5个工作天,现在铁工厂1年大约仅制作30至40个铜锣,每个价值约2万多元,扣掉成本要靠这份产业维生已经不可能,但他相信高学历的儿子,能够「长江后浪推前浪」,让这份家传技艺,以不同的形式再登高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