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光大學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

:::

傳承逾一甲子手工銅鑼技藝 林浩賢棄醫從工

  • 2018-06-28
  • car網站管理員
[記者林敬倫/宜蘭報導]中華文化總會今於宜蘭縣政府縣民大廳舉辦「匠人魂」系列影片首映會,此次作品以宜蘭林午鐵工廠為題材拍攝,記錄傳承逾一甲子的手工銅鑼技藝,其中,原本讀醫學的林浩賢是鐵工廠第3代師傅,棄醫從工的他表示,為了讓這門全台唯一的「匠人」技藝發揚光大、不失傳,他一輩子都會堅持做下去。
中華文化總會為記錄台灣工業百態及文化創意工作,自去年8月開始推出「匠人魂」系列影片,第9部作品名為「一鳴鑼聲三代響」,記錄宜蘭市林午鐵工廠傳承3代逾一甲子的手工銅鑼技藝,今在宜蘭縣政府舉行首映會,宜蘭縣代理縣長陳金德、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及宜蘭縣議員黃定和等人均與會。
林午鐵工廠於1949年由林午與哥哥、弟弟一手創立,後由林午的兒子,林烈輝、林烈旗和林烈忠3兄弟接手為第2代,原本鐵工廠以製作耕耘機與車床等工具為主,1987年林烈旗3兄弟一起完成北港媽祖廟訂製,當時台灣最大的6尺銅鑼,鐵工廠開始主打製作手工銅鑼,1992年,林家為鹿港天后宮打造直徑230公分,重400公斤的大銅鑼,更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,鐵工廠也因此盛極一時。
但隨著時光的推移,製鐵產業逐漸沒落,林烈旗3兄弟年紀也漸長,這份製作手工銅鑼的技藝開始有後繼無人的疑慮,所幸林烈旗的長子,32歲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畢業的林浩賢,願意「棄醫從工」繼承家業;林浩賢指出,小時候會在工廠幫忙,對製作銅鑼完全沒概念,畢業5年後,發現家族的技藝逐漸失傳,不想讓父親辛苦保存下來的產業消失,他決定承擔起責任,接下傳承的棒子。
林浩賢說,他為了將家業發揚光大,現在也在佛光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進修,希望繼續吸收知識,為保存家業努力,這行雖然錢賺得不多,但他會像父親一樣,一輩子堅持做下去,做到不能做為止,讓「匠人」精神一直延續下去。
林烈旗則表示,製作一個銅鑼由3個人打鐵2000至3000下,一般需要3至5個工作天,現在鐵工廠1年大約僅製作30至40個銅鑼,每個價值約2萬多元,扣掉成本要靠這份產業維生已經不可能,但他相信高學歷的兒子,能夠「長江後浪推前浪」,讓這份家傳技藝,以不同的形式再登高峰。